5、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,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,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协同“走出去”,更好展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成果,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迈向世界舞台中心。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局面,为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。近年来,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围绕“高度重视,加快发展”的工作方针,“服务发展,促进就业”的办学方向,“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”的目标,国家层面以总目标统领,系统、整体设计,各地方以分目标实施,路径清晰,落地推进。
行业企业是连接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。天津发挥行业办学优势,强化政府统筹,教育部门指导,面向需求,走出一条“支撑经济转型,服务支柱产业;支撑创新发展、服务中小企业;支撑民生改善,服务技能培训;支撑城市品牌,服务国内国际”的“四大支撑四个服务”特色发展之路。坚持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管理的体制不变,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渠道不变,经费额度不减。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统筹和宏观管理,配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机制——天津职业教育的“两不变、一不减、一加强”,明确着行业办学的管理运行机制,使得天津以行业企业办学为主的职教办学特色愈发突出,优势日益彰显。
为进一步适应新形势发展,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天津职教体制机制创新,天津再次提出了“两完善,一增长,一加强”:建立完善有约束力的行业企业办学业绩政绩考核制度,强化行业企业对院校发展的责任,强化院校领导班子选聘、调整、考核与教育行政部门会商机制,完善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渠道;按照教育部和财政部要求,参照经济社会发展,每年适度递增生均经费拨款标准;探索加强职业院校办学水平、教学质量等第三方评价机制,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改进制度等。以创新的体制架构,形成了产业、行业、企业、职业、专业“五业联动”的发展新模式,实现行业企业办学的优势引领发展。产教深度融合、校企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,让天津的职业院校办学如鱼得水。行业办学“五业联动”,打通天津职业院校改革发展思路;“政、行、企、校、研”贯通 “五方携手”,形成天津职教发展的合力,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,支撑了天津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。
从 “两不变、一不减、一加强”,到新世纪在创新理念引领下的“两完善、一增长、一加强”,天津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?坚持行业办学培养技能人才,产与教真正融合,才能让我们越过表象文章,直击人才发展需求的要害;校与企深度合作,才能让我们走出学校教育的局限,把握人才培养核心的要素。
成都飞机工业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,作为空海军主力战机的制造基地、中国战斗机外贸的出口基地和国内外民机部件的供应基地,坚持校企共育锻造技能大师,在13 800余名员工中,技能人员占比51.9%,为航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,并涌现出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玉海龙、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刘时勇等一大批优秀技能人才。迎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,急需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投身国防航空事业。他们与学校在人才培养、专业建设、实训基地建设、技术研究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,多年探索,积累了经验。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方联合组建航空产教职业教育集团,着力在合作发展、人才培养培训、技术创新与应用、航空文化建设等方面合作,在院校设立“智汇蓝天”科创孵化中心和技能大师工作室,先后设立成飞数控厂“航空精密加工技能大师”张川、部装一厂“飞机铆装技能大师”苟德森、钣金厂“飞机钣金技能大师”陈小东、周雄等技能大师工作室,共育航空工业技能大师接班人,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能工巧匠。
职业教育实行实施集团化办学,为创新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和办学模式,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,探索了路径。来自中国职教学会的报告,职业教育实行集团化办学,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和模式的创新。它来自实践,产生于基层,既是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,又是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实现形式。
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,推进了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。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、中高职衔接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并举,构建了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平台和渠道。
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,促进了国家战略的实施。服务《中国制造2025》,推进了《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》实施;积极参与了“一带一路”建设;助力了扶贫攻坚;服务了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。
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,支撑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。职业教育集团的毕业生近70%在本地就业,成为地方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。
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地域区位优势,组建全国性行业职教集团和协同育人联盟,加强与知名企业联合培养人才,仅2017年,与京东方等48家单位开设企业冠名班58个,惠及学生2 000余名。以人才共育、服务共享为契合点,吸引大唐电信等企业、社会资金3 800万元,实现资金留校、人员驻校、设备进校。借陕西自贸区的设立,筹建陕西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职教改革试验区,学院70%的毕业生服务于地方企业,成为“地方离不开、行业都认可”的人才培养新高地。抓准共赢点,推进产教融合。
瞄准中国制造2025,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产业升级,优化专业结构。投入1.5亿元,升级改造机械制造等传统专业,开设工业机器人等新技术专业,撤销不适应产业布局的专业,专业结构契合产业发展。针对技术升级,加快实训基地建设。以设备智能化、连接信息化、服务区域化、创新全程化,联合欧姆龙等国际知名企业,投入3亿元,建成机械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等。针对需求升级,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。引入生产标准和国际标准,着眼终身学习,强化双创教育,优化人才培养体系。作为世界职教联盟成员、“百千万”项目单位,学院对接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扩大教育对外开放,争取国际合作、加强教师培训、推进学生深层次交流,全面提升学院国际化水平。
职业教育在助力国家脱贫攻坚中不缺位:
招生咨询报名电话:15887250595、在线咨询报名QQ:3242765975
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、一头连着就业,是脱贫致富的直通车。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,贵州推动职教一人、脱贫一家,部署实施职教脱贫,实施三项行动:
一是以精准招生和精准资助为抓手,实施扶智计划。运用扶贫云等大数据平台,摸清贫困生基数和动态,实行初三学生整班移交,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、有质量的教育。组织“百校扶贫基地”面向深度贫困地区开办200余个全免费订单就业精准脱贫班。
二是以精准培养和精准就业为载体,实施自强行动。明确培养目标,通过三年中职或高职教育,将贫困家庭学生培养成德技兼修、人生出彩的技术技能人才。2017年3万名贫困家庭中高职学生顺利就业,贫困生月薪普遍超过3 000元,实现了职教一人、就业一个、脱贫一家。
三是以精准培训和校农结合为突破口,实施造血工程。职业教育坚持两条腿走路,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面向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技能培训。
进入新时代,打赢职业教育脱贫攻坚战,职业教育大有可为。
天津市在全面建设国家职教示范区升级版中,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拓展海外职业教育市场,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。在将国际先进工艺流程、产品标准、技术标准、服务标准等融入教学,推进世界一流职业院校建设的同时,依托行业支持,服务“一带一路”,在泰国、英国设立两个海外“鲁班工坊”,输出 “中国职教方案”,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。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配合中国装备“走出去”和国际产能合作,参照国际先进专业建设标准、课程标准、资格证书标准,制定人才培养方案,培养具有国际视野、通晓国际规则的国内外技术技能人才。贵州省作为我国西南职业教育交流重地,依托中国—东盟教育交流平台,建立中国—东盟清镇职教中心,轨道交通、学前教育联盟等合作机构,举办多届职业教育博览会,配合多项“贵州制造”走出国门,服务国家“一带一路”。
“办好继续教育,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,大力提高国民素质。”需要从概念的纷争中解脱出来,统一于思想,落实到行动。
作为“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”“全国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先行区”,上海市闵行区始终坚持“问需于民,学在闵行”,大力推进社区教育、老年教育,通过构建并完善闵行区社区教育的“就近、便捷、快乐”五级网络,组建由成人教育联盟、职业教育联盟、志愿者联盟、学习型组织联盟、社会组织联盟等组成的“五大联盟”,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区。
服务重点人群,积极开展老年教育,目前,有72%的老年人参与经常性的教育活动,创新“养教结合”形式。开展企业职工教育,推出“证书+文凭”“技能+学历”人才培养的“闵行模式”。创建“上海市民终身学习创意手工体验基地”,各类亲子活动、嘉年华盛事打破了区域、行业界限,扩大了社区教育的影响力,增强了社会吸引力。
将社区教育融入社会治理,依托全区100个“以1公里为服务半径,具有区域特色、功能多样、运转良好、群众好评”的邻里中心,将关注民生、解决百姓热点问题纳入社区教育服务百姓的范畴,把矛盾化解在社区,把稳定落实在社区,把和谐构建在社区,把幸福惠及百姓。将社区教育有效融入社会治理之中。
开展社区教育,闵行的经验是:一要充分发挥各部门、各单位的积极性,还要吸引社会力量、社会组织的主动参与,只有凝集合力,才能有效地推进工作的开展;二要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,社区和谐、居民自治、环境营造,社区教育是重点抓手,大有可为;三要借助品牌项目的推动。